華遠地產總裁任志強(博客)再次炮轟世人眼中的“高房價”。9 日,任志強在其名為“先說邏輯,再說現象”的博客中表示,按照中央既有政策,商品房交易應只針對中高收入家庭,并非面向所有階層。因此房價是完全市場化的產物,當前并不是房價出了問題,核心問題是制度。不能讓市場代替政府承擔責任,也無需過度調節房價。
從兩年前高呼“房價體現競爭力”,到最近再次頻繁提出的“高房價控制人口及素質論”、“回老家買房論”、“80后就該買不起房”等觀點,任志強始終被輿論視為高房價的擁戴者。
任志強稱,事實上,房價只是一個現象,如果僅就現象而爭論卻不去分析其背后的邏輯關系,那么就永遠是一團亂麻,理也理不清楚。
首先,房價只是商品房的房價,不帶有階級性和意識形態的“政治”,既包括新房也包括二手房;
其次,房價是用來反映資產價格,是一種財富的屬性,而不是居住權利的必備條件(后者要用租賃的方式解決),因此具有投資和獲取資產升值收益的條件;
再者,房價由多種因素組合,包括成本、品質、位置、配套以及信貸支付成本等,并非由供給方單一進行市場壟斷;
另外,房價是用來平衡和分配不可替代資源的一種工具。當全社會都想公平分享一種不可替代的稀缺資源時,誰能分享最終只能靠價格;
最后,房價是用來衡量地區土地利用價值和社會勞動貢獻度的尺度,與城市的發達程度相適應。
在澄清房價的概念之后,任志強表示,就可以理解某地區房價的高或低,并非由有多少人買不起來決定,而是由有多少人買得起決定的。如果有人愿意出更高的價格,那么這個資源的分配就會由價高者得。當有更多人愿意出高價獲得相應的資源與資產時,不可替代性則不可能平均分配,就會依價格分配。
這是房價的市場屬性。
“如果某些官員高呼部級、局級干部的收入買不起住房時,那是因為他們的收入分配中并不包括給他們實物或變相實物提供的住房,只不過這些住房可能并非私有財富,或有附帶條件的財富(如轉讓交易的限制)。他們缺少的不是居住的權利,而是在追求額外的家庭財富和資產的升值。那些自認為買不起住房的官員們是睡在大街上嗎?如果不是,他們高喊買不起房的居心無非是夢想多一份資產和財富!
“如果某些年收入超過十萬的白領也高喊買不起房,實際他們只是買不起市中心的豪華住房,而絕不是買不起非市中心區域的非豪華住房。即使收入沒有那么高的白領也未必就一定買不起城市邊緣地區的住房,無非他們覺得資產財富的價值不夠高,他們更不是租不起住房、解決不了居住問題,而是夢想有更多財富,但不愿花更多的勞動和支付更多的錢!
“如果某些從農村或外埠畢業而留在大城市的畢業生,他們在原籍不是沒有住房,他們實際比他人多占用了一份土地資源。他們想要擁有第二套住房和更多的獨立財富!
任志強稱,對于許多在低收入階段就想購買商品房的人群(譬如上述大學畢業生),不應該用商品房對他們實施救助,而應該依靠政府的幫助與補貼。從中國能看到的住房制度文件中,1998年國務院文件建立了針對高收入家庭的市場化住房供應體系、以及針對中低收入家庭的政府幫助型經濟適用住房和針對低收入家庭的廉租房供應體系。2003年文件再次堅持上述三種供給方式,只是進一步明確中高收入家庭進入市場化、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政府給以幫助。此后2007年又再次強調政府的社會保障性住房體系的建立。
“如果上述制度不改變,那么中國的房價應只針對中高收入家庭為主,政府早就知道低收入家庭無論如何也買不起商品房,因此稱大多數人買不起商品房的言論也可以終止了!
任志強表示,目前房價的核心問題在于制度。不是房價出了問題,也無需過度調節房價,而要從土地制度、供給方式、人口結構、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上進行系統的改革,市場自然也就會調整與規范自己的行為,這樣才能最終解決好房價的問題。